天津圣安米悦心理咨询中心 > 家庭困扰 > 家庭暴力 >

和家庭暴力说不

来源:天津圣安米悦心理咨询中心

  作为一个男性咨询师,我遇到不止一个被家暴的女性来访者,她们问我的多的一个问题——
 
  “你作为一个男人,你一定很理解男人吧!那你能理解我作为一个女人的感受吗?”
 
  当她们这样问我的时候,我感受到她们并不仅仅想确认我是否理解她作为一个女人的感受,更想确定我是否能从一个女性的视角去看待她的处境和经历,而不是让她重复在施暴对象那里体验的创伤。
 
  和家庭暴力说不!
 
  我一直非常关注家暴的现象,我接待过不少因家暴导致抑郁,失眠,焦虑的女性来访者。同时也接待过不少实施家暴的男性,他们是带着愤怒、沮丧、挫败的情绪来咨询。
 
  在工作中,我了解到,除了已经报警的家暴案件,其实有更多隐藏的家暴事件,被施暴者几乎都是女性,这部分隐藏的遭受家暴的女性通常有严重的抑郁情绪甚至是抑郁症,她们睡眠质量很差、注意力不集中、精力减退、严重的还有自杀念头和自杀行为。
 
  他们来求助的时候会说自己有抑郁问题,可咨询深入下去才发现他们是处于被家暴的环境。没有体会过家暴,没有跟她们相似的成长经历,我们很难理解她们的处境。
 
  于是我们经常会看到网上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或质疑:
 
  “受到家暴离开施暴者不就好了?”
 
  “那样的渣男,他都动手打你了,你赶紧离开他啊”
 
  “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啊。”
 
  甚至有人会对受害者的进行指责
 
  “你自己不离婚,活该被打!”。
 
  要知道,家暴受害者要迈出向外界寻求帮助的第一步是十分艰难的,根本不是很多人脑海中“想走就走”这么简单。
 
  她们(在我国家暴受害者90%为女性)也许是害怕,“离开”的这一举动会更加激怒施暴者。
 
  很多的施暴者会认为受害者是自己的“所有物”,当受害者试图摆脱施暴者时,他们就会感到愤怒,并展开疯狂的报复,他们会威胁“你敢报警就杀了你和你全家”之类的话语。
 
  调查数据表明,在所有被配偶杀害的女性中,有将近一半是发生在离开后被配偶杀害的。
 
  她们也许是考虑到孩子的问题,不愿意让孩子经历父母离婚,不愿意让孩子的抚养权落入对方手里。一想到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,很多女性就会主动妥协。
 
  往往她们还会抱着那一点点希望:他以前是那么好的人,或许有一天他会变回那个好人。
 
  事实并非如此,不少施暴者在家暴过程是认知失调,情绪控制能力失调的,他们即使过后能意识到这件事的错,向你认错忏悔,但下次在应激状态下还是会发作。
 
  女性受害者绝不能为了少挨打而迅速认错或接收认错,这样施暴者就会形成她本来就是该打的错误认知,而是要在对方忏悔认错或施暴的时候态度坚决,明确告诉丈夫:“你这样做伤害了我,我绝对不允许你打我”,而不是急于缓和关系,在自己身上找错。
 
 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传统观念的影响,“家丑不可外扬”、“嫁鸡随鸡,嫁狗随狗”、“男人是一家之主”这样的落后思想至今在很多家庭仍被人津津乐道的“传颂”着,教育出一大堆大男子主义的男人和把“逆来顺受”当作美德的女人。
 
  这些“美德”的背后有这样的心理动力——自己帮助子女出头不是在帮助子女成长,而是让他们回避了成长的困难和挫折。其实在你的子女遇到家暴的时候,作为长辈能无条件的支持就是在帮助子女成长,就是在给予他们勇气去面生活的困难和挫折。
 
  我想鼓励那些正在被家暴、曾经被家暴或者被威胁的女性,你们可能正处于一个非常困难和可怕的环境,但你们值得拥有一个更好的生活。
 
  或许你生于一个不幸的家庭,从小就缺乏被关注和缺乏有爱的环境。或许你身边的亲戚朋友都误解你不理解你,但是请你放心,世界上总会有人能倾听你,理解你,包容你的。
 
  但是可能因为之前的成长经历,你根本不敢相信自己值得更好的生活。那我建议你可以去体验一下不同的关系经验,例如心理咨询,例如结交一些不一样的朋友,例如读更多的书。这些不同的经验会让你看到改变的方式和方法。
 
 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:家庭暴力不是两个人的问题,而是两群人之间的问题。这句话的意思是,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重复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,无论是施暴,还是被施暴却不愿离开,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我们的成长环境就是这样对待我们的。
 
  施暴者背后往往有着一个充满忽视,压抑,争吵,暴力和没有言语化的家庭,但是如何对待你自己的家庭,让你的孩子避开你父母所犯的错误,选择权是在你手中的。

上一篇:情绪化——家庭暴力几时休?

下一篇:家庭暴力的心理分析

推荐阅读

★★★★★
★★★★
★★★
★★★★
★★★★★